艺术三月Art Basel眼睛活动之余扮一分钟雕塑

2018-04-03designidk

每年艺术三月,不论你是艺术圈内人还是外行人,也不免对艺术品和艺术活动多看两眼。Art Basel的会场内,最引人注目的想必是艺聚空间的大型雕塑和装置艺术品。这些作品在一格格的画廊群落中间,体积巨型,所占的空间不少,你实在不宜因为抵不着如鰂人流的挤拥而错过了。

奥地利艺术家Erwin Wurm的作品《一分钟雕塑》。
奥地利艺术家Erwin Wurm的作品《一分钟雕塑》。

参加艺术博览会,有时如人生一样,匆匆走过便如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从来没有留下深刻难忘的记忆。奥地利艺术家Erwin Wurm的作品《一分钟雕塑》,就需要你的配合及参与,艺术品才完成。不管你拿起两个花瓶、把头塞进木柜、袋子中,还是头向下顶着台面的三个垂直的网球,大概你也不能忘记自己成为展场展品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不知有否改变多年来你参与艺术博览会的体验,增加关于身体、心理及哲学上的记忆与探索。

印度艺术家Subodh Gupta的作品《开始・结束》。

当你停下来一分钟,世界没有停下,印度艺术家Subodh Gupta的作品《开始・结束》以缓慢移动的食具行列唤起你对印度孟买达瓦拉人的生活关注。全球化迅速发展,许多地方所接触到的事物、生活方式及文化的同质化愈来愈高,贫富悬旋的现实却没有改善,甚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回转寿司带上输送并不是经济发展成熟的日本闻名于世的寿司,而是印度午餐盒和闪闪发光的锅子。这些餐盒在寿司带上拮据而行,永续轮回,不得转世,仿佛就如孟买达瓦拉人仍要以手推车运送午餐盒贩卖的命运。

日本艺术家大卷伸嗣的作品《临界之气-时空》。

最多人拿起手机拍摄的艺术品之一,日本艺术家大卷伸嗣的作品《临界之气-时空》应属高位。当你看见轻飘飘的绢布被系统操控而吹起,那就像把你拉进一个慢动作的冥想空间,感受空气的流动,而你没有想到的是,周围的空气、灯光、湿度,同样影响绢的流动,绢布的存在本质就如人的存在一样充满不确定性。

智利出生的艺术家Iván Navarro的作品《Tunning》将大鼓变成塔灯装置,鼓内LED灯内藏「HIGH」、「TONE」、「TUNE」、「BASS」、「MUTE」、「DEAF」的英文字,以视觉呈现一种无音演奏。
台湾艺术家周育正的作品《刷新、牺牲、新卫生、传染、清新、机器人、空气、家政、家务帮、香烟、Dyson、现代人》,名字十分冗长,作品有前后两面,更集表演、雕塑和朗诵的形式,你能从中领略卫生的概念和形式的现代演进吗?
法国艺术家Meyer Riegger的作品《七块幕布》犹如一个舞台场景,邀请观众入内探索所谓作事,或者有什么事情已经发生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