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的故事》
出版社:三采文化
小时候读百科全书最有趣的地方之一就是有许多图片辅助文字,让知识变得更丰富而容易记得。这一本建筑的故事,就有着细腻的建筑插图来配合说明,让人对于「建筑」的演进有更多的了解。
要看一个文化的演进,建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标竿。从山洞到茅草屋,到后来渐渐的依据不同气候型态与地形,以及人文背景。每个地域所酝酿出来的建筑,都有它的独特之处。
欧洲的帕德嫩神庙、教堂、圣母院;东方的三合院、宫廷式建筑、寺庙等等,每一栋建筑都有它的故事与演变的由来。《建筑的故事》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辅以细腻精致的插图,让无论是大人小孩可以初步了解建筑的演进、结构、文化背景。
对于麦编辑来说,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除了每页都有不马虎的小图说明外,还有十六个主题中那十六幅拉页式的建筑全剖面图。
关于绘图者斯蒂芬.毕斯提
斯蒂芬.毕斯提是英国知名手绘插画家,很多人称他为「断面图大师」。他热爱历史、建筑与绘画,惯用墨水与水彩创作。听说他画画不用尺,每一张图都是他一笔一笔画下来的。他的画同样受到儿童与成人的喜爱。这次在「建筑的故事」里,也展现了令人经验的技巧,把一栋栋知名世界建筑画得栩栩如生!
内容欣赏
天子居住的城市
紫禁城,中国北京,一四○六年
明成祖将这座宫殿命名为紫禁城,城里一切大小事务都得听皇上的命令,没有受到召见的人不得进入城门之内。
紫禁城周围有一条五十公尺宽的护城河,城墙漆成吉祥的红色,而且几乎和城内的房子一样高。城墙的每个角落皆设有塔楼,每一道城门前都有一条笔直的道路贯穿京师,一直延伸到中国最偏远的角落。
在中国,普天之下皆王土,帝王之言即法令。皇上坐在紫禁城的龙座,只要一声令下,差使立刻骑马出发,逮捕天涯海角之外的某个人、摘下某官宦的乌纱帽,或让某
家族一夕致富。对中国人来说,紫禁城就是宇宙中心。每当访客风尘仆仆抵达此处,皇帝要让他们看见的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它代表了中国的缩影。紫禁城的秩序与和谐,恰好解释了明成祖为何将年号命名为「永乐」—永远安乐的皇帝。
访客进入午门后,首先来到一个广大的院子,在紫禁城内蜿蜒的内金水河贯穿其中。访客会看见五座桥,过了桥才能抵达太和门,通到皇帝的内院。多数人来到太和门时已经吓得发抖,穿过太和门时,膝盖几乎发软跪地。在太和门后方有座高起的大理石平台,上头就是太和殿,皇帝的宝座就在装饰着盘龙雕刻的天花板下方。
太和殿后方还有更多气派的大殿,每座大殿周围还有更多庭院、回廊与宫殿,每一处皆有各自的功能与名称,例如武英殿、文华殿,而皇帝本人住在乾清宫,皇后则住
在坤宁宫。紫禁城内每一座宫殿或建筑物的名称,都对应着中国文化与思想的重要价值观。一般访客是看不到也无法参观后方庭院的。
历代皇帝在紫禁城的城墙内治理国事,从未见过他的子民。朝臣每天走进紫禁城大门上朝,军队远征沙场,但是在紫禁城内,一切都没有改变。御膳房端出丰盛的宴席,仆人来到皇上跟前都要下跪叩首。时光仿佛在这座城内静止了。
然而,就算帝王再怎么努力,还是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或帝国能够永远长存。军队会溃败、皇权会低落,永乐皇帝的后嗣终究失去王权,由另一个朝代入主紫禁城。金水
河依然流过庭院,御花园内的树木依然开花,中国的势力却逐渐衰微。后来,世界变了,外国军队来到中国,双方将领争执、开启战火。皇帝依然在紫禁城内发出命令,但已无人遵守。他下令军队迎战,却连听令的军队也没有。
其他国家的人统治了中国,然而藏在紫禁城里的皇帝却不明白,他的权力早已不复存在。
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即位时,只是个三岁男孩。仆人告诉他,整个中国都是他的天下,但他从未出过宫殿城墙之外,根本不知道中国是什么模样。终于有一天,仆人得离开了。皇帝站在太和殿外,目送仆人鱼贯走出太和门。
偶尔,他独自在宫内四处奔跑,或孤立于流水上的大理石桥。有时,他坐在盘龙雕刻的龙椅上,或游走在空荡荡的大殿与冷清的长廊,宛如一粒豆子,在鼓里翻滚。
明成祖梦想拥有一座睥睨世界的宫殿。经过了几个世纪,宫殿仍在,只是美梦已经破灭。
人民的游行队伍
帕德嫩神殿,希腊雅典,公元前四四七年
雅典有一处陡峭的山丘,耸立于街道与市集之上,这块高起的绝壁就是卫城(Acropolis)的所在地。古时候,卫城是雅典的城市要塞,雅典人无论是遭逢危机或
庆祝胜利,都会聚集于此地。他们在这座山丘上兴建富丽堂皇的神殿,并且将其中最美丽的一座献给城市的守护神—智慧女神阿西娜.帕德嫩*。从雅典周围的山丘都能望见帕德嫩神殿的屋顶,就连在海上航行的船只也能瞧见雄伟的神殿,因而赞叹雅典的雄厚财力。
每隔四年,雅典的居民会游行到卫城,为屹立在此的巨大阿西娜雕像换上新袍。游行队伍突显出了雅典与其他城邦不同之处:他们没有国王在前头率领游行队伍。很久以前,雅典人决定废除国王制度,由公民自行治理城市。
在决定国家大事时,他们不必听从国王的命令,而是聚在一起商讨、辩论与投票。
雅典人在弗里敦市过着繁荣的日子,然而有一天,他们的自由蒙上了阴影。朝太阳每天升起的东方望去,遥远的彼方有个强大的波斯帝国兴起。雅典人在附近邻居的眼中固然有钱有势,但与波斯的君王一比,便显得微不足道。波斯的军队曾经打败埃及法老,帝国疆域横跨好几千公里,并且并吞了任何轻视他们的国家。波斯的皇帝大流士一世(Darius I)与希腊人起了争执,于是派兵并吞希腊的城镇。
经投票表决后,雅典人决定反击。他们自知人数不如敌军,却没有时间向其他希腊城邦求援。于是,每一位自由公民磨亮了自己的刀剑,穿上盔甲,走上战场。他们心情沉重地往北行进,没想到竟然在马拉松之役击退了波斯帝国的大军。那天晚上,雅典人在帕德嫩神殿外燃起火焰,庆祝胜利。
然而胜利的荣耀却没能维持多久。大流士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薛西斯(Xerxes)发誓,要对反抗父王的希腊人复仇。他集结重兵,挥军希腊,其海军战列舰扬起的船帆足以遮蔽地平线。这一回,希腊人似乎没指望了。小部分勇敢的斯巴达人在温泉关(_ermopylae)奋勇抵抗,然而薛西斯的军队人多势众,最后仍旧攻破雅典城墙,并且放火焚毁这座城市。
雅典人纷纷逃到船上,望着远处的卫城冒出缕缕黑烟,眼睁睁看帕德嫩神殿就这样被焚毁。
海上这群雅典人既然已经无路可退,遂下定决心反抗到底。波斯人涌向海湾时,他们已准备好回击。这场战役让碧蓝的海水化为血红、镇日翻腾,波斯的船舰残骸在海浪间载浮载沉。直到夜幕降临,雅典人才知道自己已赢得了这场战争。
薛西斯的军队撤回波斯,然而当雅典人回到他们的城市,放眼望去只剩一片废墟。房屋遭焚毁、商店被洗劫,卫城上的神殿化为焦黑的木材与残破的大理石。
雅典人的首领伯里克利(Pericles)鼓励大家振作起来,重建城市。他们耗时多年,总算修复公共建筑与市场,并为流离失所的人民兴建房屋。在这段期间,帕德嫩神殿的断垣残壁依然孤独地站在卫城上。伯里克利经常登上卫城,俯视他所爱的城市。他仿佛在倾颓的成堆焦黑岩石中,看见当年政治家在人群中争论、观众在剧场里喝采、哲学家在市场上辩论。伯里克利心想,这就是雅典和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地方。雅典人不会将财富用于兴建君王陵墓或宫殿,他们关心的是更重要的事:思考、辩论、对任何事物保持好奇。无怪乎这座城市会以智慧女神为名。
他心想:波斯人不仅是破坏我们的纪念碑,更想毁灭我们自豪的生活方式。
当雅典人终于有时间与金钱修复神殿时,伯里克利决心要藉由新的帕德嫩神殿,将这座城市所代表的意义昭告天下。这座神殿必须拥有完美比例、完美装饰;这座神殿代表的,就是雅典本身。
伯里克利下令从彭特利康山(Mount Pentelicon)开采巨大的大理石块,运送到雅典,并聘雇希腊最知名的雕刻家菲迪亚斯(Phidias)来设计并装饰神殿。菲迪亚斯使出浑身解数,他决定在神殿的立面排列八根圆柱,而不是常见的六根。他精密计算神殿整体的高度与宽度,以求呈现完美的平衡。他不放过任何细节的比例,包括阶梯高度及屋顶倾斜度、圆柱基座高度、圆柱宽度与柱体的弧线角度,以及每根柱子的确切间隔距离。
若从远处看,一般建筑物的顶端常会因视觉膨胀而稍微往外突出,因此菲迪亚斯让帕德嫩神殿的轮廓稍微往内弯曲;一般柱子常看起来向外张开,所以他让神殿的柱子稍微往内倾斜,看起来比较美观。无论从雅典周围的山丘或海上眺望,都能看见崭新的帕德嫩神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仿佛将永远屹立于卫城之巅。
菲迪亚斯为帕德嫩神殿打造的浮雕装饰,堪称他一生的杰作。他在其中一面三角楣刻画出阿西娜诞生的故事,另一面三角楣则诉说雅典人如何选择他作为守护神。他在
圆柱上雕刻出半人马与神的对抗,不过最美的作品是在横饰带上,那是一串雕刻而成的连环画,沿着柱廊内部环绕一圈。
横饰带上描绘的,正是雅典人四年一度的大游行。
工作坊内,铁锤的叮咚声响此起彼落,原来是菲迪亚斯和石匠们正专注地刻出身穿长袍的官员,以及在晨光中踏步前进的马匹。每个雅典人都熟知游行的场景,也喜爱那气氛:略带寒意的早晨,空气充满薰香的气味,父母要孩子保持安静,长辈则一脸肃穆;女子排队,年轻男子拉着战车缰绳,牲畜喷出鼻息,妇女耐心等候,祭司捧着献给女神的礼物。菲迪亚斯的雕刻让这一刻永远凝结在时空中。
伯里克利每天造访这栋建筑物时,总会抬头仰望横饰带,内心感到骄傲又满足。
帕德嫩神殿不仅是献给女神的殿堂,也是献给所有雅典人的礼物。
*编注:在希腊神话中,阿西娜从未有过情人或配偶,因此被称为阿西娜.帕德嫩(Athena Parthenos),意即「处女阿西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