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曼谷老城区文创新据点 Warehouse 30

2018-03-17design x boco

如同纽约等世界大城过去的发展,曼谷艺术创意人士近年来也因空间和租金的关系,渐渐搬往较为没落的老城区另辟疆土。而石龙军(Charoenkrung)路一带似乎为首选,许多艺廊展览空间、咖啡店、艺术家工作室,纷纷进驻这里的老旧街屋,新与旧的共生共存,造就出一股特别的美感。

的确,富有深厚文化历史的石龙军路一带,可以说是泰国发展的先驱。怎么说呢?自古以来泰国人就依水而生,因此邻近昭披耶河的这一带,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自然有其重要性,十九世纪时更因有不少欧洲人在此行商,成为当时泰国(暹罗)的「国际贸易中心」。这条位于昭披耶河畔的石龙军路,也正是在这些欧洲商人的生活需求下诞生,为泰国的「第一条现代道路」(注:过去只有皇宫内才可铺路,石龙军路为泰国第一条在皇宫外铺设良好的道路)。

主导泰国创意经济政策发展的机构,泰国创意设计中心(Thailand Creative & Design Center,简称 TCDC)的策略与发展经理 Charintip Leeyavanich 也曾在一次采访中指出,「石龙军路自从设立以来,一直都是建筑美术、宗教文化、商业等各方面的发展中心,深具历史的同时也富有前瞻性,是这个城市的瑰宝。」

探索曼谷老城区文创新据点 Warehouse 30

位于创意特区石龙军路 30 巷内、由泰国名建筑师 Duangrit Bunnag 所创建的复合文创空间 Warehouse 30(图为仓库入口大致外观)。位于昭披耶河畔,可搭船至 Si Phraya 码头,或坐 BTS 到 Saphan Taksin 再转计程车或步行前往。

因此,这一两年来,泰国创意设计中心积极策划石龙军路为曼谷「创意特区」(Creative District)的一部分,以保存振兴此区域的独特文化和带动其创意发展。今年初也由原本在市区的据点,搬入石龙军路上富有历史重要性的旧邮政总局大楼。而八月间,泰国名建筑师 Duangrit Bunnag(同时也是创意特区的重要幕后推手) 与前 ELLE Decor 杂志总编辑 Rangsima Kasikranund 所创建的复合文创空间 Warehouse 30 也接着进驻。

如同 Bunnag 两年前所设立的个人建筑事务所兼复合式文创空间 The Jam Factory,Warehouse 30 同样秉持「老屋新用」的概念,改建于石龙军路 30 巷一处由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遗留下来的旧厂址,整体散发出浓浓的工业风。不同的是,Warehouse 30 拥有更广泛的店家类型。曾留学英国的 Bunnag 提到,Warehouse 30 的灵感来自伦敦的 Shepherd Market(此市集聚集了多种类型商家,类似小村落,在历史上曾有不少艺术家和作家居住于此);他也希望借由更多不同与文创相关的店家的进驻,来吸引更多人潮,激发更多创意。

  • 探索曼谷老城区文创新据点 Warehouse 30
  • 探索曼谷老城区文创新据点 Warehouse 30
  • 探索曼谷老城区文创新据点 Warehouse 30

咖啡简餐店与市集区一隅,以及放映纪录片的小园地 Doc Club Theatre。

一进入这占地 1200 多坪(4000平方米) 的旧厂址,就可看到一排微旧的橘红色铁门,其后有七间由旧厂房转变成的文创空间,分别作为共用工作空间 One Big House、家具店 P.Tendercool 的展示空间、服饰店 Lonely Two-Legged Creature、餐饮区(里头有与 The Jam Factory 相同的咖啡烘培店 Li-bra-ry、由 The Jam Factory 内 The Never Ending Summer 餐厅的调酒师所开的 Summer Heath 酒吧、汤品和简餐店 The Fox and the Moon)、花店 Wallflowers,以及市集区,如此类型多元的商家,满足不同访客的需求。市集区展卖的创意商品也是琳瑯满目,包括建筑与时尚相关书籍、黑胶唱片、摄影用品、泰国本土设计的陶瓷、家饰产品、文具等。区内还设有一个放映纪录片的小园地 Doc Club Theatre,只要一百泰铢,就可观赏难得一见的影片,有时还有影评人前来讲说。

仓库内的大型吊灯、管线结构、以及大片铁框玻璃门等细节元素,保留了仓库的冷调颓废感。为配合如此调性,里头店家的风格简约现代,所展卖的商品大概就为内部空间最好的装饰品。

其中最「自然」的例子大概就是,Wallflowers 花店用盆栽打造了一个绿意盎然的舒适角落,低调地融入空间中,完全没有贩卖商品的气味。为了让空间动线亦更为自然并更增进访客对于空间内不同活动的了解,上述的服饰店至市集区之间设计为互相连通,没有明确界线;而如此的空间使用,大概也是 Warehouse 30 跟 The Jam Factory 等其他文创空间较为不同的地方。

探索曼谷老城区文创新据点 Warehouse 30
探索曼谷老城区文创新据点 Warehouse 30

左图为 Wallflowers 花店。服饰店至市集区之间互相连通,墙上还贴有小标签告知访客空间用途(见右图)。

因为「老屋新用」、「都市再生」先例 The Jam Factory 的成功,Warehouse 30 自筹备到开幕以来一直是热门话题,吸引了不少当地和外国访客前来一探究竟。Warehouse 30 的设立,确实保存了石龙军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也给予了文创工作者一展身手的机会,不过,如同台湾大部份文创空间运用方式,似乎同样以鼓励消费居多,这样不管是对访客还是文创者而言,都少了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失去了原本的美意。不少专家学者以及艺文界人士就指出,文创场域空间需与不同层面有所连结,才能帮助社会转型,达到真正的效益。

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位于石龙军路创意特区的 Warehouse 30 在某个程度上的确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促使更多人(重新)认识这个因现代发展而被遗忘的区域,也许在不久的未来,Warehouse 30 会逐渐注入更多促进学习交流的元素?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文字 姜立娟
编辑 陈彦伶

图片 姜立娟 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