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体飞翔在幻境中,北美馆《沙中房间》倒数计时

2018-03-16mottimes
随着 AR(扩增实境)、VR(虚拟实境)、MR(混合实境)技术在各领域的运用,近几年也成为艺术圈热门的话题,无论是作为艺术创作的工具,抑或是成为观赏作品的方式,而目前现正于台北市立美术馆所展出的《沙中房间》,绝对是体验的最佳契机。这次的展览十分好玩,在萝瑞.安德森呢喃低语的背景音效中,文字成了主角,你我则消失在虚拟世界中,随着自由视角流浪。当想像成为唯一的限制,透过 VR 的媒材,让我们看到一个全然解放的可能!就算现实生活中不是艺术家的你,是否也想要来虚拟的世界中挑战一下自己的能耐呢?快趁展览结束前和我们一起去大显身手一番。
设计迷久等了!台北市立美术馆自 2017 年底全面休馆进行大规模整修,预计今年夏末完工。但整修期间,馆方为持续服务大众,户外广场的活动装置仍正常开放,并将持续推出更多精彩展演活动。最近在广场上出现的一座黑色货柜屋便是荣获第 74 届威尼斯影展 VR 最佳体验大奖的《沙中房间》,该作品自去年 11 月开放上网预约体验 15 分钟的虚拟实境互动经验后广受好评,无奈常在开放当日即一抢而空,编辑建议有兴趣的民众可以在作品开放期间,每周一上午 10 点登录官网预约,较容易预约到想要的场次。
横跨虚实!台北市立美术馆县正于馆前广场展出由台湾新媒体艺术家黄心健与美国前卫音乐教母萝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跨国合作的虚拟实境 VR(virtual reality)作品《沙中房间》(La Camera Inssabiata),与观众共享思维飞越的虚拟思觉空间。(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

值得一提的是,《沙中房间》 (La Camera Insabbiata)是台湾艺术家黄心健和美国前卫音乐教母萝瑞・安德森 (Laurie Anderson)跨国合作获奖的虚拟实境 VR 作品《粉笔之房》(Chalkroom)的扩增版本,作品隐含了藏传佛里的「中阴身」 (Bardo)的概念,意指生命从死亡到再生之间过渡存在的 49 天,艺术家们利用象征记忆载体的黑板建构出整个虚拟的空间量体,透过在黑板上反复被书写涂抹的粉笔痕迹暗喻生命意识和记忆逐渐消散的过程,并在其中融入两位艺术家对于亲人的追忆悼念,经由两人的记忆片段交织而成的文字符号布满整个空间。

此次美国前卫音乐教母萝瑞.安德森也亲自莅临现场,带来生动,超乎现实的画作。(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


字的世界自己创!
在可以容纳四位参与者的 VR 体验空间,空间上方将悬吊虚拟实境眼罩,扶手上配置有手动操控装置,进入空间的观众将感官全权交付科技机具之上,将近 15 分钟的体验过程里,观者将以自主操控方式,进入由黑板与粉笔,手绘符号与数字所筑构而成的 360 度全景廊道、厅堂与各具操作特色的 8 间房间。(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

在 360 度全景的虚拟世界里,有八个不同主题的房间以各种廊道厅堂串连成一座巨大的记忆迷宫,进入《沙中房间》的实境空间之后会先听到旁白说明使用方法,参与者除了利用 VR 把手敲击作品内的索引球直接切换到不同房间外,也可以选择自由飞行到各处游览,甚至上升至建筑外眺望夜色俯视这座记忆迷宫,随着 VR 内的场景移动,即使大脑清楚的知道身体在物理上是静止安坐在位置上,但仍不由自主地被眼前的影像说服自己正在悬浮于异界,在旅途中重新组构原本熟悉的官感知觉,身历其境深刻地感受拓印在周围那看似漫无尽头的故事轨迹和情感余韵。


究竟会通到什么样的异世界呢?《沙中房间》以抽象、瓦解感官习性的方式,带来属于每个个体 私密、独享而静谧的体验。(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

究竟有哪些剧情呢?八个主题房间分别是「粉尘之房」、「字谜之房」、「犬之房」、「水之房」、「声之房」、「舞蹈之房」、「写作之房」和「树之房」,各有不同的互动方式或场景设定,伴随着创作者之一萝瑞・安德森呢喃低语的背景声,参与者将在黑白幻境中自由飞行,可以舞动从黑板墙上汇聚而来的粉笔字句,观看字母星云环绕身边旋转消散;或录下自己的声音转化成利用敲击便可重复播放的彩色的几何声音雕塑;或跃入树冠中围绕着大树飞翔,端详同样是由字符演变而成的繁枝茂叶。


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世界中,文字成了这个黑洞世界的主角,我们每个人都是剧场里面的最佳主角。(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

更有趣的是,文字像是这空间的脉动,在这空无一人没有重力的世界中成为故事主角,演绎著具现化的记忆诗篇,仿佛像是浸入式剧场般,参与者隐没入故事里,消失在虚拟世界的身体以自由视角游荡在空间之中,见证一幕幕令人目不暇接虚实交错的华丽梦境,绝妙地展示了数位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另一种叙事及互动可能性。

编辑/ 黄品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