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得一提的是,《沙中房间》 (La Camera Insabbiata)是台湾艺术家黄心健和美国前卫音乐教母萝瑞・安德森 (Laurie Anderson)跨国合作获奖的虚拟实境 VR 作品《粉笔之房》(Chalkroom)的扩增版本,作品隐含了藏传佛里的「中阴身」 (Bardo)的概念,意指生命从死亡到再生之间过渡存在的 49 天,艺术家们利用象征记忆载体的黑板建构出整个虚拟的空间量体,透过在黑板上反复被书写涂抹的粉笔痕迹暗喻生命意识和记忆逐渐消散的过程,并在其中融入两位艺术家对于亲人的追忆悼念,经由两人的记忆片段交织而成的文字符号布满整个空间。

字的世界自己创!在可以容纳四位参与者的 VR 体验空间,空间上方将悬吊虚拟实境眼罩,扶手上配置有手动操控装置,进入空间的观众将感官全权交付科技机具之上,将近 15 分钟的体验过程里,观者将以自主操控方式,进入由黑板与粉笔,手绘符号与数字所筑构而成的 360 度全景廊道、厅堂与各具操作特色的 8 间房间。(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
在 360 度全景的虚拟世界里,有八个不同主题的房间以各种廊道厅堂串连成一座巨大的记忆迷宫,进入《沙中房间》的实境空间之后会先听到旁白说明使用方法,参与者除了利用 VR 把手敲击作品内的索引球直接切换到不同房间外,也可以选择自由飞行到各处游览,甚至上升至建筑外眺望夜色俯视这座记忆迷宫,随着 VR 内的场景移动,即使大脑清楚的知道身体在物理上是静止安坐在位置上,但仍不由自主地被眼前的影像说服自己正在悬浮于异界,在旅途中重新组构原本熟悉的官感知觉,身历其境深刻地感受拓印在周围那看似漫无尽头的故事轨迹和情感余韵。
究竟会通到什么样的异世界呢?《沙中房间》以抽象、瓦解感官习性的方式,带来属于每个个体 私密、独享而静谧的体验。(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
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世界中,文字成了这个黑洞世界的主角,我们每个人都是剧场里面的最佳主角。(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术馆)
更有趣的是,文字像是这空间的脉动,在这空无一人没有重力的世界中成为故事主角,演绎著具现化的记忆诗篇,仿佛像是浸入式剧场般,参与者隐没入故事里,消失在虚拟世界的身体以自由视角游荡在空间之中,见证一幕幕令人目不暇接虚实交错的华丽梦境,绝妙地展示了数位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另一种叙事及互动可能性。
编辑/ 黄品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