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书虫俱乐部】20 位 80 岁以上建筑与设计界工作狂的传奇人生

2018-03-16mottimes

你有多久没好好看书了呢?在网路媒体泛滥的时代,书本,还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MOT TIME 特别企划了《设计书虫俱乐部》单元,特别翻出私房书柜,帮你挑选建筑、设计、艺术等类别相关好书,让你不用再凿壁偷光,也可以知道你家隔壁的设计迷,究竟有哪些不得不看的口袋书单。

这次我们帮大家挑选的第一本《一生设计:与 20 位 80 岁以上的顶尖建筑及设计大师讨论创造、志向与人生》,可说是非常珍贵难得的纪录,每一则真实故事都比电影还精采,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这几位将大半辈子投入工作的大师,你要说他们是工作狂也好,疯子也罢,一般人看起来或许不能理解,但却是他们人生的全部。

正如牛顿定律所说,移动的物体会保持等速运动,在建筑和设计的工作领域,筑梦路上,中途放弃的人不算少数,但是竟还是有人坚持工作到了 80 岁、甚至 90 岁的高龄仍充满激情!究竟是他们不愿面对现实?还是对工作疯狂热爱?在 Aileen Kwun和 Bryn Smith 两位设计师兼编辑的作家笔下,这 20 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建筑师、设计师和思想家等大师,亲切地像隔壁邻居般,娓娓道来他们从 20 几岁刚入行,至今都没能消失的热情。尽管到了这个岁数,照理说,能让他们感到惊奇的事可能已不多,但他们依然把工作玩弄在鼓掌间,像是游戏般不断地工作、学习和发现,令人十分钦佩!
其中,有些故事已广为人知,也有些仍像神话般等待人发掘。有趣的是,不同于一般励志书籍,竞竞业业地试图为人生作最完美的规划,书里每个人的故事摊开来看,都像是由各个散落无关的星子,集结构图而成的美丽的银河。例如 Jan Thompson 的从博物馆策展人开始,一路扩展到写作、编辑、零售、教育、建筑等各个领域;Seymour Chwast 因为看了迪士尼的《白雪公主》太过惊叹下发现了插画世界;Ingo Maurer 在一次吃完义大利面与红酒躺在床上,看着灯泡之余发现了自己对灯光艺术的爱好;Bob Gill 在纽约当色情电影导演的经历至今仍令他恐惧;而严厉出名的 Stanley Tigerman 竟曾因觉得学生的图很糟而将学生的作品烧掉……

每个人的起点都不同,结局也不同,但一路上未能预料的失序,正是人生最迷人的地方吧!究竟工作和兴趣绑在一起时,如何让热情不减呢?接下来,编辑要和你介绍其中几位,或许会给你一点灵感。

里卡多.斯科菲迪奥 Ricardo Scofidio-建筑教育不该排名

这位 1935 年出生的建筑师与教育家 Ricardo Scofidio,是业界数一 数二的优秀建筑师,曾一度在1970 年代差点放弃这个职业,所幸最后还是决定回来。他与太太自成立工作室的 37 年来,作品不断探索艺术、设计、表演和公共空间微妙的重叠。然而,他对于教育似乎有着独到的见解!原来想当音乐家的他,也是在广泛的学习下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Ricardo Scofidio 表示现在太多学生选择建筑学校时只看校名,却没有真正去了解每间学校的哲学,他认为替这些学校排名没有任何意义,每一所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而且建筑是分析与结合不同概念,这种横跨不同学科、追求精确的特性,是其他领域找不到的。


 Ricardo Scofidio 认为设计就像马赛鱼汤一样,是许多因素促成,并非单一项目或学科影响。(Photo Credit:远流出版社)

米尔顿 ‧ 葛雷瑟 Milton Glaser-梦想要死在办公桌前

或许你还不认识这位 1929 年出生的平面设计师、插画家、教育家 Milton Glaser,但是你一定看过他无所不在的「我爱纽约」标志,同时,他也是知名《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的共同创办人,1967年替摇滚乐手 Bob Dylan 制作的海报仍然是更是他最广为人知的设计之一。长期在商业和艺术教育界游走,他对设计与艺术的区别上,有莞尔的看法:他认为即使是最好的艺术学校也不知道有什么区别,但他发现艺术和设计就像性和爱,两者分开来看都不错,就如设计很好,艺术也很好,偶尔能两者兼得,不过不会太常发生。

 

60多年来,Milton Glaser 创作的无数作品形塑了纽约文化,其影响力更是大大扩及纽约以外的城市。(Photo Credit:远流出版社)

 

拉.兰姆 Lora Lamm- 没有人把我当成老板,包括我自己
瑞士出生的平面设计师 Lora Lamm,从艺术学校毕业后,在 1952 年搬到米兰展开事业,接下来十年当中,她成为义大利先进设计风格的重要推手,客户包括文艺复兴百货公司和义大利轮胎制造商倍耐力等。身为那个早期少数的女性设计师之一,她提到大家工作时的确会先以一个「年轻的金发女性」、「女人」为第一印象,然后才是专业表现还不错的女性,但她不以为意,也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特别的是,她担任主管时所带领的团队,将充满温暖和美好的设计带入企业广告,期间同事间的紧密关系,更得到来自全球各地的认可,甚至连 Andy Warhol 都曾经寄信表达崇拜之意。
 Lora Lamm的作品结合精采活泼的插图和摄影,体现战后米兰创新的现代精神,也擅长运用俏皮的形状、明亮而细致的色调,以及精致的文字编排,这种既非瑞士,也不是义大利的风格,使她的作品脱颖而出。(Photo Credit:远流出版社)
更多关于这 20 位的精彩访谈内容,他们横跨半个世纪甚至更久的人生故事,都可以在这本书《一生设计:与20位80岁以上的顶尖建筑及设计大师讨论创造、志向与人生》中找到,设计书虫们快去找来看吧!

编辑/ 黄品嘉

评论